李潔? 劉一伶
【摘要】“社交機器人”(Social Bots)研究是熱點議題,對其進行可視化分析,可以厘清其發(fā)展過程和演進脈絡。本文利用 CiteSpace 軟件對 Web of Science 核心集上發(fā)表的 704 篇(2002-2023 年)英文文獻進行分析,剖析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的發(fā)文特征、演進過程、研究熱點和內容主題等,完整呈現其研究圖景。
【關鍵詞】社交機器人;CiteSpace;文獻綜述;可視化
社交機器人(Social Bots),指的是一種自動控制的智能程序,具體指在社交網絡中模仿真實人類自主生產內容、進行交流互動的社交賬戶。隨著機器學習、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生成方面的進步,社交機器人拋棄了笨重的“身體”,變得更具“對話”性質,能夠以虛擬形象模仿真人用戶在社交網絡中完成點贊、評論、轉發(fā)和對話等任務操作。有研究估計,Facebook 平臺上大約有 11% 的活躍賬戶為社交機器人,X 平臺上大約有 15% 的活躍賬戶為社交機器人。從全球范圍看,社交機器人廣泛地參與在線交流,已經成為社交媒體中重要的內容生產與傳播主體。
社交機器人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早期被用于商業(yè)營銷、醫(yī)療輔助,后來被政治團體、軍隊等用于操控網絡輿論和散播虛假信息,對網絡空間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迅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討論。大量調查表明,近年來國際上許多社會公共議題的線上討論中,都出現了“機器人大軍”的介入和干擾。比如,2016 年美國大選、2017 年法國大選,以及近年來的“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都有社交機器人操控輿論和散播虛假信息問題。受經濟利益或政治需求的驅動,社交機器人的比例還在不斷增加,逐漸成為計算宣傳的新型工具,也為各國信息安全、輿論環(huán)境安全帶來了隱患,因此備受關注。
國外學者最先關注社交機器人領域,并展開了諸多研究,但鮮有研究對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的文獻進行回顧和梳理。為此,本文以 Web of Science核心集論文為數據來源,運用 CiteSpace 軟件,對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分析,以可視化方式呈現該領域研究的發(fā)展過程和演進脈絡,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根據文獻情況,本文將重點回答如下問題:
第一,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文獻具有何種特征?第二,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不同階段有何特點?第三,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有何演進趨勢?第四,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希望通過回答上述問題,揭示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的現狀、前沿與未來發(fā)展趨勢,以推動該領域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使用 CiteSpace 軟件(6.3R1 版本)對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CiteSpace 是基于Java 環(huán)境開發(fā)的一款信息可視化軟件,不僅可以多角度挖掘研究領域中的開創(chuàng)性文獻、關鍵文獻和重要議題,而且可以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探索領域研究的基礎知識、結構關系和發(fā)展脈絡。本文運用該軟件開展了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領域的發(fā)文特征分析(發(fā)文量、機構、作者、期刊、高被引文獻)、演進路徑分析(關鍵詞時區(qū)圖、關鍵詞突變)、熱點主題分析(高頻關鍵詞、關鍵詞聚類分析),形成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的知識圖譜,展現了該領域研究的完整圖景。
(二)數據來源
研究文獻數據來源于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為了提高檢索文獻的精準性,確保選取的文獻具有代表性,檢索條件設置為主題包含“Social Bot”或“Social Bots” 或“Social bots” 或“Social mediabots”或“Internet bot”或“Political bots”或“Twitterbots”的方式進行文獻檢索。為了體現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從萌芽至今的整個歷程,時間設置選擇截至 2023 年,檢索時間為 2024 年 7 月 16 日,總計檢索 1364 篇文獻。為了確保文獻質量和有效性,篩選剔除了卷首語、新聞報道、信息公告、書評、會議通知等無關文獻,最終獲得 704 篇有效文獻,時間跨度為 2002 年至 2023 年。
二、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年度發(fā)文量統(tǒng)計
文獻數量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趨勢可以展現該 領 域 在 學 界 的 關 注 度 和 發(fā) 展 過 程。2002 年,Christopher Maher 和 Margaret Corbit 發(fā)表的“CreatingGenetic Applications for Informal Science Learningin 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s”,討論虛擬博物館 Gene Bot 程序與人類用戶的交互,成為國外社交機器人研究的開端,該領域開始受到關注。2002 年至 2013 年,年均發(fā)文量僅 4 篇,處于較低水平。2014 年至 2017 年,年均發(fā)文量 16篇,文獻開始明顯增長。特別是 Twitter 等社交平臺,越來越多地開發(fā)和使用能夠自動發(fā)布推文的社交機器人程序,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2018年進入研究高潮,文獻大量增長,2021 年發(fā)文量超過 100 篇,目前仍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社交機器人的出現對網絡空間環(huán)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COVID-19”期間社交機器人引起的“信息疫情”,引發(fā)大量討論......(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搜索公眾號:“教育傳媒研究雜志社”)
本文系四川省哲社規(guī)劃項目(項目編號:SC23EO46)“AIGC 時代公民智能素養(yǎng)的生成邏輯、現實困境與提升路徑研究”、四川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支持項目(項目編號:SCJG24B080)“教育數字化背景下四川省鄉(xiāng)村教師數字素養(yǎng)提升策略研究”、四川省哲社重點基地項目(項目編號:QGXH23-09)“文本計算視角下提升網絡失真信息治理效果研究”、四川省哲社重點基地項目(項目編號:CSZ23042)“短視頻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思想引領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