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君? 梁銳? 張涵
【內容摘要】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全媒體”指示精神為指引,探討如何努力化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相關問題,以使這項工作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四全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應的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是先輩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熬哂谢顟B(tài)性、流變性、即時性等特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截至 2024 年,中國已有 43 個非遺項目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必須想方設法予以解決。筆者擬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全媒體”指示精神為指引,探討如何開展非遺傳播創(chuàng)新,以便在傳播中更好地傳承,從而努力化解非遺保護目前所存在的相關問題,使這項工作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非遺保護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傳播乏力
這里所說的“力”至少包括以下三個語義指向:其一是指“著力點”。任何一種傳播都存在著兩個點,一個是“切入點”,一個是“著力點”。以非遺保護的傳播為例,從理論上說,可有以下這些“切入點”:從“歷時性”的角度切入,可以向受眾講述每一項非遺的前世今生、歷史沿革;從“共時性”的角度呈現(xiàn)它的現(xiàn)狀,可以將其與其他非遺之間的相互關系做一些比較;從“見物又見人”的角度和非遺傳承人的角度切入,可以講述這些非遺傳承人的生活故事、講述他們的堅持故事;從“兩點論”的角度,可以既談成績又談非遺現(xiàn)存的問題,等等。這些“切入點”就好比軍事進攻中的“突破口”,沒有“突破口”是不行的,但僅僅停留在“突破口”又不可能真正奪取陣地,要真正奪取陣地就涉及“著力點”問題。很多人往往將非遺傳播的“著力點”與“切入點”等同起來。其結果可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忘記了進行非遺文化傳播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作為傳播的組織者,他們往往將非遺進行‘與時俱進’式的解讀,或者包裝成文化政績,個中意義與歷史原貌大相徑庭”;其二是指“力度”,這里說的“力度”既包括高度,又包括深度。很多非遺的宣傳和傳播之所以達不到預期效果,就是因為傳播者所站的高度不夠,沒有站在集體記憶、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的高度進行傳播。對于某一項非遺傳播深入挖掘也不夠,往往都是淺嘗輒止,“由于一再地被復制與剪輯,全部內容的每一項內容的有效性——‘所指’會被降低,結果文化語象的外在形式反而成為關注的焦點。”每一種傳播覆蓋半徑都相對來說有限,所以影響力就不過爾爾;其三是指“合力”不夠。目前看,從傳播媒介上,傳統(tǒng)的大眾傳媒往往是各自為戰(zhàn),互不統(tǒng)屬,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老死不相往來”,即使有一些合作,往往也是“涇渭分明”。從傳播主體來看,不同的傳播主體往往都有自己所用媒介的“基因”,尤其是傳統(tǒng)媒體的從業(yè)者,傳統(tǒng)媒體的文化“基因”已經融化在他們的血液里,所以就自覺或不自覺地落實在他們的行動中,因此他們從心里并沒有想要與新媒體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愿望,而新媒體的從業(yè)者“作為非專業(yè)制作人員,他們記錄的所觀所感往往缺乏系統(tǒng)性和藝術性”,因而也很難得到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真正呼應,所以都不能做到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原因,就給非遺傳播造成很大的困難與問題。
(二)傳承乏人
這里所說的“傳承乏人”至少包括以下三個語義指向:其一是指并不是所有的非遺都受到人們的青睞。世人對于非遺的青睞和關注往往與大眾傳媒對于該項非遺的青睞與關注呈正向關系。眾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非遺都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遺名錄、名冊,對于那些沒有被列入保護名錄、名冊的非遺,媒體的關注度肯定不如被列入的高,這是毋庸諱言的。相關調研表明,“由于生存土壤漸失,不少非遺正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即使是對于那些已經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遺名錄、名冊的非遺,也存在著傳播和宣傳的畸輕畸重問題。對于那些便于被視覺媒介進行傳播和展示的非遺,媒體的關注度往往相對就高一些,而對于那些相對比較靜態(tài)的、不便于通過視覺方式開展相關傳播的非遺,媒體的關注度往往相對就低一些,這種關注度的高與低有可能就導致有些非遺因為始終不能夠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所以在尋找傳承人方面就可能遇到很大的困難;其二是指受到功利驅動,有些非遺傳承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非遺雖然以“文化”冠名,但還是會受到功利的影響,尤其會受到經濟功利的影響,在市場經濟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并且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當下,撇開功利去談文化,總給人一種不切實際的感覺。誠如大家所知,并非所有的非遺都能夠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對于那些不能夠帶來豐厚經濟效益的非遺,其傳承確實存在著“傳承乏人”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人一切都向錢看,人們浮躁的心理影響了年輕人學藝的熱情”,即使是那些能夠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不能夠馬上帶來經濟效益的非遺,可能也存在著“傳承乏人”的問題;其三是指受到時間和實踐的雙重考驗,某些非遺可能存在著缺乏可以托付終生的傳承人的問題。有些非遺大師“也曾想過把自己的絕藝傳給外人,但是誰有興趣、有耐心、有耐力來學那些收入不高的技藝呢”。非遺保護與傳承需要久久為功,一旦時過境遷,遭遇到困難和阻力的時候,很可能會使相關行為主體淺嘗輒止,甚至見異思遷......(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5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shù)據(jù)庫)
本文系 2024 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工智能生產內容對輿論生態(tài)的挑戰(zhàn)、影響與治理研究”(項目編號:24&ZD21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