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昕? 袁雪? 周康
【內容摘要】本文旨在通過梳理新聞教學實踐經驗,研究探索基于北京紅色資源的新聞學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以OBE 教育理念為視角,認為融入紅色資源的新聞學課程思政緊扣傳承紅色基因的育人目標,搭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內外雙教學模式,有利于在教學資源整合、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品牌塑造、師資素養(yǎng)提升、教學平臺延伸等多個落點上形成育人成效。
【關鍵詞】北京紅色資源;新聞學;課程思政;新聞人才培養(yǎng)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北本┯写罅扛锩⒔ㄔO和改革事業(yè)中積淀形成的寶貴紅色新聞資源,而新聞人才則是傳播紅色思想、講好紅色故事、傳遞紅色聲音的重要主體。因此,將紅色資源有機融入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各環(huán)節(jié),既是讓紅色資源“活”起來、傳下去的必由路徑,也是在“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重要論述下,聚焦新聞學課程思政建設,探討課程思政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的創(chuàng)新性方式方法的有力突破口。筆者所在教研團隊多年從事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本研究擬在經驗盤整的基礎上,提煉新聞學課程思政建設用新、用活、用實北京紅色新聞資源的有效模式。
一、新聞學課程思政對紅色資源的內在需求
課程思政本質上是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優(yōu)良傳統“育人”先“育德”的遵循,指引著專業(yè)教育在知識增長和德性培養(yǎng)雙方面的功能。我國新聞學教育具有的紅色基因,以及當代中國新聞學學科發(fā)展的屬性和功能,共同決定了紅色新聞教育在新聞學課程思政進程中的重要價值。紅色資源的融入和利用也有助于解決新聞學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困境難題。
(一)融入紅色元素是中國新聞學教育紅色基因的體現
我國的新聞學是伴隨馬克思主義引入并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過程而誕生的,其底色和基因是紅色,這也決定了我國的新聞學教育并不局限在培養(yǎng)出色的新聞“匠人”,更應當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價值貫穿,引導學生樹立“政治家辦報”的意識,成長為有紅色靈魂的新聞工作者。與此同時,新聞事業(yè)本身具有極強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做好新聞輿論工作關系到人心向背,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做好思政教育,既是新聞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社會主義新聞教育的根基和錨點所在。因此,融入紅色元素既是對我國新聞學教育紅色基因的彰顯,也是培養(yǎng)新聞學子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的當務之急、務實之需。
(二)融入紅色元素是當代中國新聞學性質的必然要求
當代中國新聞學是揚棄現代以來中國新聞學的新新聞學,是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報思想、黨報理論為核心內容的新聞學,是依托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技術特別是當代中國新聞領域變化發(fā)展的新聞學。中國根基、世界眼光,始終是當代中國新聞學的基本姿態(tài)。當代中國新聞學的根本性質和基本姿態(tài)決定了我們的新聞學教育要密切呼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寶貴的紅色文化恰恰為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提供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符號資源。
(三)融入紅色元素是解決新聞學課程思政痛點難點的必要手段
課程思政是發(fā)揮課堂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但實際工作中存在思政元素欠融入、難融入、淺融入等問題。同時,長期以來,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缺乏與西方新聞教育在價值底色上的區(qū)分,弱化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yè)紅色基因的傳承。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背景下,思潮涌動更為劇烈、國際輿論環(huán)境更為復雜,呼喚著新聞教育更明確的價值判斷和立場導向。因此,將紅色元素融入新聞學課程思政,可在紅色資源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之間建立有效的貫通渠道,以新聞人才培養(yǎng)為視角,探析在高校教育中講好紅色故事的新需求、新表達、新路徑,為新聞人才培養(yǎng)提供價值落點和創(chuàng)新動力。
二、以紅色資源融入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思政模式
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創(chuàng)新離不開價值觀的引領,尤其是與意識形態(tài)緊密結合的新聞學科。新聞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核心要義是要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但這些能力的獲取要依托于課堂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的發(fā)揮,依托于教師“講道理”的手段和水平。對當代大學生而言,紅色資源多是經時的、歷史的、僵態(tài)的、他者的,將紅色資源融入新聞學教育就需要解決這些特質帶來的信息陌生感和距離感,讓紅色元素以“活”“新”“近”的姿態(tài)走入學生視野和心懷。
(一)利用紅色場景開展具身思政
近年來,具身認知是教育學研究的熱點,研究者普遍關切傳統的“齋堂式”教學帶來的身心二分離的“離身性”(Disembodiment)及其造成的教學效果偏差。有學者提出,身體表征是直接經驗的組成部分,應通過主體心智與身體密切耦合的具身行為去開展教學設計、實施與評價。北京見證了中國革命和社會變革的歷程,在近代中國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也保存了大量紅色文化歷史遺跡。其中,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平民通訊社舊址、李大釗故居等紅色新聞機構舊址及保存其中的新聞活動遺跡、文物等是當代新聞學教育的寶貴教學資源。2023 年初,北京印刷學院與京報館舊址建立了“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借力于此,“中外新聞史”課程先后兩次在展館內進行現場教學,學生在邵飄萍和《京報》新聞活動的現場切身地理解新聞和時代,以具身認知開展面向史實的體察,在歷史與當代的兩種視域融合之間形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從而影響其紅色新聞思想的內化生成......(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 文 系 北 京 高 等 教 育 本 科 教 學 改 革 創(chuàng) 新 項 目“ 基 于 北 京 紅 色 新 聞 資 源 的 新 聞 傳 播 人 才 培 養(yǎng) 創(chuàng) 新 研 究”( 項 目 編 號:202310015001)、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面上課題“‘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論述下新文科課程思政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MS202209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