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君
【內(nèi)容摘要】本文對 ChatGPT 現(xiàn)象進行了多維度的觀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機喻文化”這一全新的文化學概念,并就如何因應 ChatGPT 在內(nèi)的人工智能產(chǎn)品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ChatGPT;“機喻文化”;對策建議
有人在網(wǎng)上這樣寫道:“一個幽靈,一個人工智能的幽靈,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土地上游蕩,美國的高中生借助它來參與大學入學考試,歐洲的研究生們用它來撰寫論文,以色列的總統(tǒng)用它撰寫演講稿,甚至有一些戀愛中的人還用它撰寫出令局外人看了面紅耳赤,令局內(nèi)人看了怦然心動的情詩?!?這個幽靈就是 ChatGPT。從 2022 年 11 月問世以來,極短時間內(nèi)就火爆了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
一、橫看成嶺側成峰:ChatGPT 的多維度觀察
任何一種事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觀察視角,恰如蘇軾所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多選擇一些維度對 ChatGPT 進行觀察,可能會有不同的觀察結論。下面,筆者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 ChatGPT 展開觀察。
(一)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維度:這是一款比其他類似產(chǎn)品“多一點”的產(chǎn)品
縱觀 ChatGPT 這款新產(chǎn)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有很多應用場景,比如說在為相關行為主體進行信息抓取賦能、為相關行為主體進行信息篩選賦能等。上述應用場景并不是沒有其他相關產(chǎn)品提供類似服務,ChatGPT 為什么能夠“譬如積薪,后來居上”呢?筆者認為,和其他同類產(chǎn)品相比,ChatGPT 并不像從電視到電腦那樣的從“0”到“1” 的突破,但它卻是比其他同類型產(chǎn)品都能提供“多一點”服務的產(chǎn)品。比如說在人工智能知識問答領域,其他同類產(chǎn)品往往是“問一答十”,而 ChatGPT 卻能做到“問一答百”或“問一答千”;在人工智能寫作領域,其他同類產(chǎn)品可能寫出來的只是小學生的水平,而用 ChatGPT 寫出來的文章卻可以達到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水平。在沒有其他顛覆性產(chǎn)品和服務的情況下,人們自然會對這個方方面面都比同類產(chǎn)品“多一點”的產(chǎn)品進行熱捧和關注。
(二)生物學領域的維度:ChatGPT 是“第三種生物”
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生物可以大致分成兩大類,一大類是人類,一大類是非人類生物。人和非人類生物最大的一個區(qū)別就在于,非人類的生物雖然也有生命存在,但是它們卻普遍被認為沒有智慧和思想,而 ChatGPT 具有的智慧乃至思想,不僅遠遠超越那些非人類的生物,甚至從某種意義上直追人類。隱隱有既不是“非人類生物”,又不是“人類”的感覺,這不由讓人想起某些學者在傳統(tǒng)的“男性”和“女性”之外提出的“第三性”,仿照這種新的劃分方法,我們不妨說,人工智能產(chǎn)品 ChatGPT 乃是“人類”和“非人類生物”之外的“第三種生物”,是一種“硅基生物”。
(三)哲學領域的維度:ChatGPT 可能會成為人類思考的終結者
從能力上看,ChatGPT 已經(jīng)聰明得讓人類覺得根本不需要再去思考什么就基本上可以“予求予取”了,因為所有你要知道的東西,它幾乎都能給出你相關的答案。在享受這種便利的時候,在一個可能并不遙遠的將來,絕大部分人類可能在 ChatGPT 這樣“無微不至”的“供養(yǎng)”下,大腦的思考能力將會變得越來越弱,越來越退化。那么,從某種意義上說,ChatGPT 是不是就會成為人類思考的“終結者”?ChatGPT 還可能會用一種比較柔性的方式終結人類的思考能力,那就是通過不斷提供服務,使人類失去思考的意愿與能力。
( 四) 人 文 關 懷 和 心 理 健 康 領 域 的 維 度:ChatGPT 是某些工作群體“心理陰影”的制造者
隨著 ChatGPT 的問世,相關的崗位或職業(yè)難免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沖擊,那么對于那些已經(jīng)在較長時間的工作中形成了“路徑依賴”的相關從業(yè)者們,心里難免會感到極大的不安和恐慌。從這個意義上說,ChatGPT 可謂是那些從業(yè)者們“心理陰影”的制造者。
二、“機喻文化”:一場即將達到 “臨界點”的挑戰(zhàn)及相關對策建議
(一)“機喻文化”及其定義
人類文化與文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需要一定的傳承的。在人類文化與文明“薪火相傳”的過程中至少需要兩類人,一類是傳播者,一類是受傳者。在從史前文明一直到農(nóng)耕文明這個漫長的時期里,人類文化與文明的傳承主要依靠年長者對年少者加以施教或者曉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這種施教者或者曉喻者被稱為“老師”?!袄蠋煛辈粌H是對施教者或者曉喻者的尊稱,也是因為施教者或者曉喻者的年齡一般都相對較長。在進入信息文明時代后,在基于數(shù)字化技術的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新技術的綜合作用之下,人類的文化與文明的傳承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對于這種新的時代,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的研究》(1970)一書中用一個新的概念加以描述,就是“后喻文化”。所謂“后喻文化”就是年輕人由于對于新媒體、新技術的掌握速度要快于他們的父母及長輩,所以他們往往比他們的父母及長輩更容易獲得新知識,并且反過來對其父母及長輩施加影響。在“后喻文化”時代,年輕人往往承擔起了施教者或者曉喻者的責任或使命。與“后喻文化”相對應的此前的兩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又分別被稱為“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隨著ChatGPT 這類人工智能高端產(chǎn)品的問世,筆者認為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機喻文化”時代......(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shù)據(jù)庫)
本文系 2021 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暨優(yōu)秀博士論文項目“全媒體傳播格局下年輕受眾媒體使用行為研究”(項目編號:21FXWB0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國教育電視臺三級研究員、教育部、中宣部高校與新聞單位互聘交流“雙千計劃”中國政法大學特聘教授、福建省莆田學院“閩江學者”講座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