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國明? 滕文強? 武迪
【內容摘要】信任是溝通人與智能技術的橋梁。當人機傳播的構建與協(xié)調成為當下傳播學的重要議題,將信任這一要素納入關系的構建是打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機”關系的必要舉措。本文以構建人機傳播之間的信任為核心議題,通過梳理信任傳播的要素變遷,站在任務—技術匹配視角下探尋人機信任的關鍵地帶,并厘清信任校準的動態(tài)過程,以及信任校準的關鍵通路。作者認為未來要致力于發(fā)展可信的人工智能,實現(xiàn)健康的人機傳播關系,以推動未來傳播的良序健康、以人為本的發(fā)展。
【關鍵詞】信任傳播;人機信任;信任校準;AIGC
一、問題的提出:人機同構下的信任傳播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人與人形成的關系總和”,社會的構建離不開關系。當下,信息技術的革命加速社會與媒介的相互融合與滲透,媒介不僅拓展了傳播場景,打破了時空界限,也豐富了關系構建的多樣性?!叭藱C傳播”(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簡稱 HMC)就是在此背景下,由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的全新關系。AIGC 時代,“人機傳播”不僅實現(xiàn)了關系上的“耦合”,也實現(xiàn)了個體從思維到行動自由度的拓展。從人際傳播到人機傳播,不僅意味著傳播主體數(shù)量上的豐富,也意味著因人際傳播產生的問題出現(xiàn)了可以由人工智能解決的可能性。
“信任”(Trust)是任何穩(wěn)定關系展開的前提。薩布麗娜·羅曼諾夫(Sabrina Romanoff)認為,“信任是人際關系的基礎?!碑斎藱C傳播的構建與協(xié)調成為當下傳播學的重要議題,將信任這一要素納入關系的構建是打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機”關系的必要舉措。而信任建立的前提是完成機器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視角轉化。
人機耦合的場景下,人類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具有超過工具主義的內在特征?!按咝浴笔抢斫馊伺c機器關系的邏輯之一,正如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將身體和心靈視為互不相干的兩個實體一樣,“代具性”突出人體與技術的分離性。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同樣蘊含“工具主義”的色彩。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認為,“人類發(fā)明了技術,技術同時又發(fā)明了人類,二者互為主客體”,其強調人類缺乏足以維持自身生存的本能,必須借助外在于自身的技術而生存,則為體外化(exosomatization)。顯然,工具理性下的人機關系強調體外化延伸并強化某種器官的功能,機器只是作為人類的感官化延伸。這個階段,人機關系停留在功能“互補”層面,忽略了人機協(xié)同共生發(fā)展的可能性。
芒福德認為,在“新生代”的技術體系下,如果人們不能采取整體的、系統(tǒng)的、以生活為中心的觀念去衡量技術,那么新的技術未必能塑造出新的文化和觀念。當下,一些技術離身的二元框架在社會與媒介互嵌的場景下有忽略人主體間性的嫌疑。而芒福德的觀點為我們理解人與技術的關系提供了別樣的視角,即從整體理解人與技術。同構性(Isomorphism)在哲學中可以理解為邏輯層上不同事物之間在結構和性質上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對于以模仿人的特性而被稱之為人工智能的機器而言,“圖靈測試”的提出已經印證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的目標,即機器對人心智的模擬,似乎人與機器的同構從制造之初已埋下伏筆。我們在那些器物中見到的品性,其實正是人性的“復現(xiàn)”,是自己的映像。唐·伊德認為,技術不僅轉化了我們對世界的經驗、知覺和對世界的解釋,反過來,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也同樣被轉化了。因此,從人機同構性上整體考量人機關系將為構建人機信任傳播模式提供整體的發(fā)展路徑。
生 成 式 人 工 智 能 時 代(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ed Content,簡稱 AIGC 時代),傳統(tǒng)的二元論已然無法解釋人與技術的關系問題,新技術的涌現(xiàn)不僅完成了個體思維版圖的擴張,也完成了技術具身的可能。人工智能已內嵌于社會技術之中,與人工智能的交互普適化已不言而喻。在這樣常態(tài)化的背景之下維持良好關系互動,人機信任的構建是必要且唯一的,而構建一個完善且適配的信任傳播模式才能實現(xiàn)人機信任。
二、技術與社會互嵌:信任傳播要素的變遷
理論學家對于信任的研究緣起于齊美爾。齊美爾提出“信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凝聚力之一”,其提出的“貨幣理論”同樣突出了信任的重要性。齊美爾的媒介貨幣哲學認為“貨幣即媒介”,在媒介化社會的背景下,媒介的社會連接功能或社會形式影響人們的身體感知與信息獲取。社會連接肇始于互動,而互動的主要形式是交換,當貨幣作為媒介進行交換時,信任的獲取顯得尤為重要。從齊美爾的信任延伸至人際交往中的信任可知,信任的定義雖因學科領域區(qū)別而有所出入,但目前達成共識的定義是: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換關系的基礎。從齊美爾的貨幣時代到當下的數(shù)字文明時代,從狹義的貨幣媒介再到數(shù)字媒介,技術與社會互嵌成為常態(tài),人機關系如何構建成為社會網絡延伸的重點。信任是人機協(xié)作的必要條件,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圍繞人展開的信任傳播要素將全方位圍繞信任主體、信任關系、信任場景重新構建......(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shù)據(jù)庫)
作者喻國明系教育部“長 江 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傳播創(chuàng)新與未來媒體實驗平臺主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傳媒經濟與管理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滕文強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武迪系北京師范大學傳播創(chuàng)新與未來媒體實驗平臺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