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獻計量學的考察
劉瑞一? 矯立斌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學視角,利用 CiteSpace 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爬梳農村短視頻研究的學術場域、關鍵議題與演進脈絡。研究發(fā)現,自 2017 年起,農村短視頻研究受到知名學者、研究機構和學術期刊的關注,相關研究集中于李子柒、鄉(xiāng)村振興、鄉(xiāng)村青年和鄉(xiāng)村傳播等關鍵議題。以 2019 年為界,農村短視頻研究進入縱向延伸既有話題與追蹤解讀新興現象并舉的新階段。對于農村短視頻研究的未來而言,多方協(xié)同共構研究共同體和探索“以中國為方法”構建本土化理論,依然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農村短視頻;CiteSpace;鄉(xiāng)村振興;鄉(xiāng)村傳播
短視頻時代的來臨使城鄉(xiāng)二元話語模式下相對弱勢的鄉(xiāng)土中國獲得了“復魅”的機會。大量流動于短視頻平臺的碎片化影像將鄉(xiāng)土中國數據化和可視化為超越地方實體的“在世存有”,編織出現實再現和藝術加工相交織的鄉(xiāng)村畫卷。這類以鄉(xiāng)土中國為表現對象的短視頻被冠以農村短視頻、鄉(xiāng)村短視頻、“三農”短視頻等多種稱謂(本文統(tǒng)稱“農村短視頻”),自 2017 年起成為學術研究考察的對象。那么,農村短視頻研究的學術場域呈現出何種面貌?關鍵議題如何分布?研究焦點如何變化?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學視角,利用 CiteSpace 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對上述問題予以回應。
一、文獻綜述
CiteSpace 作為文獻計量的可視化工具,近年來被引介至新聞傳播學的研究中:在網絡傳播領域,有研究系統(tǒng)梳理了中國互聯(lián)網治理 25 年的學術場域與研究脈絡;在國際傳播領域,有研究通過可視化數據的整理,展示近十年中國國家形象研究的發(fā)展與趨勢;在視聽傳播領域,有研究比較了國內外學術界關于“視頻網站用戶生成內容”這一主題在研究起源、研究熱點方面的差異,繼而提出中外學術界未來研究的共性趨勢。這些學術實踐在助力本文廓清研究思路、理順研究框架的同時,亦為本文研究的合法性提供佐證,研究成果具有可信度。
進一步梳理顯示,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回顧農村短視頻研究的文獻尚不多見。農村短視頻僅在以短視頻、網絡視頻等上位概念為研究對象的綜述文章中,作為一個子議題偶被提及,代表性成果是刊發(fā)于 2022 年第 5 期《新聞春秋》的《中國網絡視頻的研究脈絡與熱點議題(1996-2021)》。相較之下,多數關于農村短視頻研究的階段性爬梳是經由傳統(tǒng)的文獻綜述方法完成的。它們以背景資料的形式散落于學位論文,對本文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整體而言,學界對農村短視頻的回顧性研究重視不足。學者們緊跟變動不居的現實,延伸研究話題,拓展研究邊界,當然是重要且必須的。然而,對研究“來時路”的階段性回溯亦不可或缺。這既有助于把握學術研究整體情況,尋覓研究盲區(qū);又可借助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反觀農村短視頻生產傳播的社會意義與存在問題,為鄉(xiāng)土中國的影像生產提供指導。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針對農村短視頻研究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期刊論文作文獻計量學分析。數據獲取的方法是 2022 年 12 月 25 日,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以農村短視頻、鄉(xiāng)村短視頻、“三農”短視頻為主題,以新聞與傳媒為學科來源進行檢索,初步獲取861 篇文獻。研究者對文獻逐條核查,剔除導讀、觀點摘編等不屬于學術論文的部分以及缺少作者字段的文獻,剩余的 844 篇文獻構成了本文的數據樣本。將 數 據 樣 本 導 入 CiteSpace 進 行 可 視 化 分 析。CiteSpace 的參數設置如下:時間切片(Time Slicing)為 2017-2022 年,時間分區(qū)(Years Per Slice)為一年,節(jié)點類型(Node Types)依照研究需要分別選擇關鍵詞(Keyword)、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我國農村地區(qū)移動短視頻的生產、呈現與社會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1CXW02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劉瑞一系光明日報社新聞研究部編輯、博士;矯立斌系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