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帥
【內容摘要】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傳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我國對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強。本文旨在重溫習近平總書記“5·31”講話精神,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從外語院校主體角度出發(fā),探析其在教學、交流、科研、實踐等方面全方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內在動力、潛力及路徑。以期更好地推動我國國際傳播事業(yè)發(fā)展,助力塑造良好國家形象。
【關鍵詞】國際傳播;外語院校;人才培養(yǎng);交流合作;理論實踐創(chuàng)新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家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然而,在國際社會輿論中,卻始終充斥著諸如“中國威脅論”等對我國社會發(fā)展和樹立國家形象不利的聲音。“有理說不出”“說出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尷尬情形和話語困境仍然存在?;诖?,黨和國家認識到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性,并于黨的十八大以來切實付諸行動。2021 年 5 月 31 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關于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指示——新形勢下要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2023 年,“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被首次列入國家法律條文之中。這些理念,為新時期我國國際傳播工作錨定了歷史方位,提供了行動指南以及基本法律遵循。
高校作為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鎮(zhèn),對推動我國國際傳播事業(yè)舉足輕重。而外語類院校又以語言優(yōu)勢和跨文化教育背景,在國際傳播方面肩負著尤為重要的職責。2021 年,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北外”)80 周年校慶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北外老教授回信時特別指出,“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大批外語人才,外語院校大有可為”,并提出殷切希望:“努力培養(yǎng)更多有家國情懷,有全球視野,有專業(yè)本領的復合型人才,在推動中國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國上作出新的貢獻?!被匦朋w現了黨和國家對外語院校的深切期盼,為新時期外語院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外語院校應著力于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養(yǎng)
人才是國際傳播工作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中也指出國際傳播工作的當務之急——“國家加強對外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采取措施推動做好人才培養(yǎng)、使用、管理、服務、保障等工作?!比瞬排囵B(yǎng),亦需遵循“守正創(chuàng)新”原則。守正,即堅持按規(guī)律培養(yǎng)人才;創(chuàng)新,即與時俱進,改進、完善或創(chuàng)造適應于時代發(fā)展需求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傮w而言,國際傳播工作需要政治立場堅定、責任感強、精通外語、學識淵博且具備國際傳播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些便是人才培養(yǎng)的出發(fā)點。
(一)提高學生思想素質
首先,外語院校應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打造國際傳播人才德育培養(yǎng)新模式。國際傳播人才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較高的政治站位,凡事首先從國家和民族利益角度出發(fā)。外語專業(yè)學生長期接觸目的國語言文化和語境,難免受其影響,因而必須具備更強的政治定力和判斷力,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自信意識,更應有保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思想高度?;诖?,外語院校要全面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導,構建思想政治、職業(yè)道德、專業(yè)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還應努力增強學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奠定國際傳播人才堅實的思想基礎。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思政理論課、通識類課程、專業(yè)課、實踐教學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深入理解并能夠明確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加強國情教育,使學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涵養(yǎng)其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另外,還應持續(xù)推進“三進”工作。近年來,北外參與翻譯并出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并將此全面納入課程教學之中,建立全鏈條課程集群,打造高水平課程思政教學及管理體系,取得了較好成效。
(二)夯實學生語言基礎
專業(yè)素質方面,國際傳播人才必須具備扎實的語言能力。語言是傳播的載體,“話語即權力”,掌握了語言,才可能進行有效溝通,從而爭取到話語權。外語類高校的學生,首先要學好英語,這是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做好對外交流工作的基礎。其次,學生應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通過修讀二外 / 三外課程、輔修語言專業(yè)或跟隨慕課自學等方式掌握英語之外的語言,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國際傳播工作。目前北外開設有 101 種外語專業(yè),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外語教學資源和便利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
需要注意的是,語言能力也涵蓋對本國語言文化的掌握。外語院校不能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能力而忽視對學生在本國文化方面的教化。學生如只精于目的國語言和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而荒于中文和中華文化,那便是舍本逐末。作為國際傳播后備人才的外語院校學生必須熟知本國文化,并將文化傳播自然滲入到與外國人的交往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外語院校在做好專業(yè)教學的同時,也應注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的教育,可以大力開發(fā)通識類課程、舉辦文化體驗活動等,使文化教育既承載歷史,又觀照現實......(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文化自信與國家形象研究”(項目編號:18ZD2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郭帥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教務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