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至? 鐘越
【內容摘要】本文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紀錄片在國際傳播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探索,以及取得的成果;分析了 當下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通過總結過往經驗、分析當下環(huán)境,對融媒時代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 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融媒時代;紀錄片;國際傳播;受眾意識;平臺建設
紀錄片因自身所獨具的真實性、思想性、文獻性、 揭秘性以及藝術審美、文獻典藏和國際傳播與文化 傳承等價值,被認為是最適合進行國際傳播的文化 載體。多年以來,受“文明沖突論”等理論的影響, 西方國家對中國國家形象存在一定的誤解。近些年 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但是國際影響力和在國 際中獲得的評價與之并不匹配,國際話語權“失語” 的現(xiàn)象一直存在。為了有效解決我國國際話語權“失 語”問題,努力扭轉國家形象構建目前陷入的被動 局面,我國以多種形式采取了多項措施,優(yōu)秀紀錄 片的創(chuàng)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進入 21 世紀第二個 十年后,融媒時代的到來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提 供了新的發(fā)展機遇。融媒時代,互聯(lián)網科技和媒體 融合技術發(fā)展越來越快,并在國際交往與對外交流 中承擔著愈發(fā)重要的角色。作為國家形象塑造和價 值體系傳播的重要文化載體,我國傳統(tǒng)紀錄片的創(chuàng) 作和傳播面臨巨大挑戰(zhàn)。
一、中國紀錄片對外傳播價值體現(xiàn)
(一)助力國家形象多維塑造
紀錄片是展現(xiàn)真實人物故事的藝術形式,它的 本質就是真實。而建構國家形象和傳播的前提就是 客觀真實,這與紀錄片的本質不謀而合,因此紀錄 片是傳播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又因其具有一定藝 術化的表現(xiàn)手法,能夠更加生動地講述中國故事, 傳遞中國聲音,對受眾的吸引力更強,受眾接受度、 認可度也更高。此外,目前我國紀錄片題材覆蓋領 域愈發(fā)廣泛,比如《一帶一路》通過沿線百姓生活 細節(jié)反映貿易互惠的中國形象,《柴米油鹽之上》 通過記錄基層干部扶貧工作展示以民為本的中國形 象,《航拍中國》以獨特視角記錄地大物博的中國 形象,《如果國寶會說話》用生動語言描摹底蘊深厚的中國形象……不同題材、視角,或敘事宏大或 娓娓道來,有助于塑造更加立體、多維的中國形象。
(二)推動價值觀念對外傳播
現(xiàn)如今,國家間的相互交流促進整個地球逐漸 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交流不只會帶來各方面的 豐富,也會帶來一些共同的、全球性的問題,這些 問題的解決需要具有普適性的價值觀以及解決方法。 中國的文化內涵是十分豐富的,除了“休戚與共” 的觀念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貢獻世界的價值觀, 比如“公平”。在孔子的觀念中,“公平”就是說 要各得其所。這一點如運用在國際社會比如碳減排 等相關政策中,就能為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按照 實際情況分配不同的但又必須承擔的責任。
從“天下大同”到“天下合一”,這些都是可 以造福于整個人類社會的觀念,是真正能夠體現(xiàn)出 我們是心懷全人類的。但我國對外傳播的很多價值 觀念依舊不被認可,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國家充滿偏 見和敵意的歪曲,另一方面還因為文化背景不同造 成的理解困難。在跨文化交流中,人們很容易根據 自己固有的、已接受的標準去評判其他的外來文化, 從而形成誤解甚至是抵觸的現(xiàn)象。雖然有大量學者 研究、比較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也形成了很多嚴謹、 專業(yè)的學術性文章,但是對于普通受眾來說這些較 難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難接觸到。而娛樂性較 強的電視劇、電影虛構成分相對較多,對我國傳統(tǒng) 文化及價值觀念的形成背景介紹大多不夠客觀科學。 因此,紀錄片以其較強的紀實性、真實性能夠更好 地還原文化、價值觀形成的歷史背景、地域背景, 從而幫助受眾理解和接受。紀錄片常用的解說和同 期聲穿插使用的形式也使其內容更加完整,相比論 述、科普類文章更具趣味性,相比電影、電視劇更 具知識性......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shù)據庫)